江华天籁贵州图集2-24.jpg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地处长岭南路与黔灵山路交汇点,位于贵阳市市级行政中心、生态型、园林式、数据化观山湖区的核心地段,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由七层退台式裙楼、三座塔楼、购物中心、老贵州风情水街、生态园林绿化广场、地下溶洞隧道等构成,集城市综合体、旅游集散中心、4A景区老贵州风情水街、黔中水巷旅游景区和原生界溶洞长廊景区于一体,有国际五星级度假酒店、贵州旅游产业大厦、国际名品购物中心、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原生界体验景区等多功能业态平台,是集餐饮、休闲、康养、购物、住宿、观演、游乐、研学、体验等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旅游综合体,游客“出去得了,回转得来”,是贵州省100个重点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地标旅游集散中心,可停靠40辆旅游大巴,日游客吞吐量在5万人以上;将引进国际国内、省内外旅行社,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设备、旅游车辆、旅游电商、数字经济平台、旅游服务等企业1000余家,创造贵阳都市经济新兴增长点。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距贵阳北站1.2千米、距贵阳东站15千米,距机场16.8千米,轻轨S2号线换乘站强势加持,可无缝接驳高铁、客车、机场和贵阳重要景区,是贵阳北站的“第二候车室”,游客可在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直接购取车票,经轻轨直达车站。周边依托贵州金融城、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世纪金源购物商圈、万达广场和高铁北站经济圈;凭借茅台集团、云贵州产业园、贵州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展示中心、数博会址、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高新园区、奥体中心、贵州博物馆等,成为城市繁华近距离交融的创新型旅游经济体和国内外游客进出贵州省际旅游的中心枢纽,是贵州周边1小时旅游经济圈、贵州旅游交通中心、贵州文化旅游产业中心、西南航天航空体验中心、贵阳现代商业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是一个贵州全域旅游智慧平台。

江华·“天籁九州”,“引领时尚、代言贵州”!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挖山还山,依势造景”。在外观形态风格上显现了山地贵州典型文化;在流线型的位置上布置三座圆柱塔式高楼,谐意为“山高水长,山水相连”,充分体现贵州山水高峰形态,“三山”主楼、裙楼形体端正圆满,寓意为“珠联璧合”“玉润珠圆”;山峰对峙,左右互拱,诠释了“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和“守望相助”“文笔润智”的心愿。三座高楼以裙楼相连,形似法座,寓意“高山流水”“三位一体,共荣共生”。高楼在裙楼和梯田退台的连接下,成半包围姿势,如同拥抱来宾的双手,也代表贵州开放姿态。顶环形波浪线条,如同贵州人微笑的嘴唇,表达了贵州人的热情好客。

       裙楼一波数叠,鳞次栉比,层层叠叠,与“丹霞地貌”珠连合璧,如同山野梯田,意象万千,寓示“节节高升、蓝田生玉、金生不息”。主楼前广场设置梵净山金顶微型景观和一个半月形龙潭亭台,既契合“前照后靠”的风水格局,亦增添了山水灵气。从半月形龙潭亭台处,蜿蜒而下,便是“洞天福地”“上天入地”的“时空隧道”。

江华·“天籁九州”,“让世界看得见,让贵州更精彩”!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是以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展示贵州山水风光、少数民族风情和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室内文化旅游景区。建筑风貌以贵州特色梯田景观为创新灵感,设计环形中空退台连廊,在都市风景中融入自然环境布局,由七层退台式裙楼和三座塔楼组成。内部有8万平方米购物中心,3万平方米老贵州风情水街,15000平方米生态园林绿化广场,负二层是行船的商业街,还有反映贵州生界景观的3公里地下隧洞。

       古风水街两岸是贵州九个市(州)各大著名的旅游景点:贵阳石板街、甲秀楼、梵净山、遵义会议会址、苗族(或侗家)鼓楼、风雨桥、土家吊角楼、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娄山关等缩小版景观和索玛花开、华家大院、美酒天井、大明古堡、天籁大舞台等民族风情和人文展示平台,加之天恩桥、葛镜桥、百子桥、平龙桥、公馆桥、红军桥、高家渡铁索桥和双龙码头等历史典故景观点缀其间,共同组合成贵州省内独一无二“多彩贵州”沙盘式文化旅游“窗口”。

把多彩贵州呈现给世界

展示贵州多彩

看见贵州风华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的建筑体态、环境生态、商贸业态等规划设计借鉴国际上“城市旅游”以及Shopping Mall概念,在三个主体楼栋中按照高、中档次分别布置各类酒店,公寓楼、写字楼,高档住宅等;在裙楼部分按照商业品类布设商业区。

       在地下活动空间,由贵州特色小吃、商业店铺和山水风情,形成“贵州风光运河城”和“贵州人文时光隧洞”“石板印象艺术匠人街”“贵州美食风情体验街”“贵州酒文化作坊街”“1314旅游文创产业基地”等组成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具有集旅游观光、体验购物、商务办公、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全功能新业态,是了解贵州的“世界之窗”。

        江华·“天籁九州”,“荟萃贵州风情,尽情都市购游”。

天青色等烟雨

天籁九州等您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荟萃贵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质文化等,围绕一河四街十六景,将夜郎遗梦、鼓楼飞歌、七孔晓月、溪山幻境、仰阿莎的秋千、且兰孤台、甲秀及第、大明古堡、娄山风云、水月洞天、长征记忆、石板足音、梵影祥光、风雨廊桥、白水飞瀑等为主题的富含贵州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浓缩“打包”;将贵州醉美温情山水和“爽爽贵阳”气候“复制”到室内,全年景区温度控制在22℃--28℃,从而为游客创造“全域游”和昼夜游的舒适空间和环境。配备“非遗展示、休闲娱乐、特色美食”等旅游消费,让游客以沉浸式体验休闲娱乐,享受贵州人文之美、民族文化之美、自然生态之美。

天籁九州,四季观赏,冬暖夏凉,惬意闲逛,玩的疯狂!

      贵州全省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将省内著名景点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织金洞、红枫湖景区、梵净山、遵义会址等加持“天籁九州”,让游客在四季都能置身自然景区旅游,不受恶劣天气影响,舟车劳顿的疲惫也会在舒适的环境中消除。

       贵州织金洞是中国溶洞之王,洞内各种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石塔、石藤、石花等,组成奇特景观,漫步其间,令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有诗赞曰:“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嫘胜地瑶池景,如信天宫在人间。”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地下还有亟待开发的3公里溶洞“时空隧道”。开放后将让游客穿越贵州两亿年文明,体验原始生界世界的神秘,增强体验刺激感。

        台江县城东南方20公里的苗族鼓楼在排羊乡九摆村上寨中间,楼旁古木参天,苍翠绿郁。 鼓楼为三重檐歇山顶屋面,木结构建筑,覆盖小青瓦,其 下层呈平面四方形,空间宽敞。整个建筑结构以中间独柱为中心,周围16根外环檐柱为衬。其建筑利用逐层内收的粱、枋、瓜柱、檐柱支撑挑出屋檐。结构无一钉一铆,撵横穿斜插,衔接紧密牢固。前后留进出通道。左右柱外、设置美人靠坐栏,供人坐息。其用料粗大,结构严谨、工艺精湛,经风雨数百年,巍然不动。楼中地面设有一直径约23厘米 的地鼓,在举行祭祀仪式时才用,是时击鼓而众人围舞,故称鼓楼。为至今发现唯一存留的苗族鼓楼。

       甲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2006年5月25日,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0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及第”是一个典故。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但至今人们不知道石匠和木匠的真实姓名。

      黄平县的平龙桥,原名永安桥、通济桥,因距黄平县城十里,故称十里桥。桥横跨苗里河上。初为“石桥三梁”,明洪武年间创建。后毁,“乡人结竹石覆土以济”,“寻筑寻圯”。嘉靖二十三年(1554),兴隆卫指挥张时举创议重修,卫人踊跃捐助,御史张雨檄发币金助之,于嘉靖二十九年建成七孔连拱石桥。后桥之中孔为大水冲坏,万历二十七(1601),播州土司杨应龙军为阻官军追击,将桥拆毁。万历二十九年,贵州巡抚郭子章重建。更名为“平龙桥”。清乾隆丁未年(1787)五月,桥为山洪冲圮,越一月复重修,次年二月峻工。“桥之高广较前有增,仍骊水为七大洞”,又称“平龙丁未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筑湘黔公路,将此桥铺垫为公路桥,沿用至今。 桥面长79.4米,宽7.25米,高7.64米。桥两侧有石栏维护,望柱镌有“乾隆丁未”字样。桥侧有乾隆五十二年及光绪二十四年所竖四角攒尖顶四棱碑二方:一方为公德碑;一方为晓谕碑。 平龙桥是县境历史悠久、规制宏伟的古代石桥,今桥被列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风情水街也是红色文化体验街。街区再现“铁索悬江”“抢渡乌江”“娄山战役”等场景,有“红军井、成义烧坊、茅台疗伤”等红色故事,通过剧演场景再现,让游客变演员,增强教育实践和体验感。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此,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遵义会议会址布展出来后,是游客了解红军长征和“历史转折”、“四渡赤水”等历史、是红色文化学习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白水飞瀑”再现了黄果树瀑布磅礴壮美气势,其上的《西游记》唐僧四人的形象,让游客置身于唐僧师徒西游的精彩故事中。

      风情水街除了天天看见贵州各地不同风情展示外,还形成“动静结合”的人文旅游。街旁匠人文化街是夜郎文化与巴蜀湘楚文化结合的展示区,荟萃少数民族的古老手工艺品进行集中展示,游客消费文化产品时,还领悟工匠精神。

       江华·“天籁九州”国际旅游中心注册有“天籁九州”旅游形象商标,与东盟各国的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商家进行合作,同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非洲有十几家企业将把这里作为贵州联系非洲的新的“丝绸之路”节点,和万豪酒店、中国航天部联手,从而为贵州发展提供众多非凡机遇,将为无数求职者开启一份超越自我的事业。

      “天籁九州”是一本书,未来这里的人,只读了其中一页。

        欢迎您到这里旅游观光、体验购物、休闲娱乐、投资创业。

     




1736219633278819.jpg